大面积安全气囊保护
作为汽车上的被动安全装置,安全气囊在对乘员的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目前大部分汽车座椅都是朝向汽车前进方向的,当发生事故时,内置在中控台和转向盘中的安全气囊可为乘员提供安全保护。而在未来,汽车智能座舱将有多种驾驶模式,前排座椅可实现旋转调节,对于这种模式,现有的安全气囊将不再能为乘员提供安全保护,因此布置在座椅内部的大面积安全气囊保护将是未来座椅安全的有利选择之一。下图为某公司推出的座舱安全解决方案,它通过重新设计更大的气囊弱化线区域,增大座椅侧气囊体积和展开面积,达到更大范围保护后排乘员的功能。对于前排座椅旋转后场景,将气囊置于安全带内或使用饰板包裹在安全带上,展开后最大限度增加乘员前部接触面积以减小安全带局部压力,限制乘员X向位移。
乘员安全监控技术
目前应用在座椅上的安全技术大部分只是在车辆发生事故时被动地去保护乘员安全,缺乏主动感知乘员状态以调整安全装置的能力,而乘员安全监控技术具备感知乘员状态,动态调整安全装置的能力,能在未来座椅拥有更多自由度的情况 下,为每一位乘员提供更安全的保护。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摄像头、座椅传感器等对乘员的乘坐姿态进行监控,通过估计不同座椅位置处的乘员的乘坐姿态,动态调整安全气囊的部署策略,避免乘员离安全气囊的部署点过近,造成碰撞事故中因安全气囊造成的乘员受伤。座椅舒适性技术
就目前来说,提升座椅的舒适性主要是通过采用更柔软的材料、增加加热、通风及按摩等功能来实现。但在未来智能座舱的多模式场景下,仅仅做到这些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座椅舒适性的要求了。未来人们对于座椅舒适性的追求更多的是希望能有更多的自由度。座椅灵活性设计
在未来智能驾驶的环境下,座椅的灵活性设计所带来的乘驾场景的增多,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座椅舒适性越来越高的要求。未来座椅灵活性设计不仅仅是简单地去增加座椅调节的向数,更多地会去实现座椅在车内的自由调节,如可设置纵向长滑轨及横向滑轨,无论是前排座椅还是后排座椅,均可实现前后左右的自由调节。此外,在空间维度上,座椅也可进行360°旋转调节,能实现驾驶场景、家庭场景、会议场景、独享场景等四种场景模式。材料轻量化
对于整椅来说,座椅骨架在整椅中质量占比最大,因此,减轻座椅骨架的质量,可以有效地实现整椅轻量化。座椅材料的轻量化顾名思义即在不降低座椅强度和刚度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使用轻量化的材料制造座椅骨架以达到整椅轻量化的目标。目前, 使用高强钢是现阶段量产的最为常见的方式,其减重的方法为通过使用强度更高的钢材,在钣金零部件达到相同的强度的同时, 减小零部件壁厚达到减重的目的。但其在座椅减重方面的表现依 旧比较有限,在未来座椅轻量化的要求下,可通过大规模使用更轻的碳纤维等复合材料去制造骨架来达到减重的目的。结构轻量化
就现有的技术而言,座椅的结构轻量化主要是通过座椅骨架的尺寸优化和拓扑优化的方式进行的。尺寸优化主要是在不改变座椅骨架强度及刚度等安全性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对座椅骨架局部位置的尺寸、壁厚等进行优化,以达到减重的目的。拓扑优化是指在设计空间内设置适当的孔、间隙和肋板的位置,以达到材料的合理分配。除了以上两种优化方案之外,未来在不改变座椅功能的情况下通过优化功能件或者附件也可成为座椅结构轻量化的一种思路。
总结
未来,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座椅安全性、舒适性、轻量化、智能化技术的提升将是大势所趋。笔者作为一名座椅行业从业者,对未来座椅新技术发展进行粗浅研究,希望基于这些研究能给中国座椅相关企业提出一些建议:1、多收集客户及消费者的需求。未来汽车座椅技术的开发需要适应未来的智能座舱,因此,了解客户和消费者对于未来汽车及座椅的功能需求,能给座椅企业的技术开发提供方向。
2、对头部座椅企业进行技术对标。目前有些头部的座椅企业已经开始了适用于未来汽车座椅的开发,我国座椅企业应该紧盯这些企业的发展,加强对他们的技术对标与分析,为自身未来座椅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3、加大对座椅新技术的研发与储备。现有的座椅设计、 材料、工艺等已经不能够支撑未来座椅技术的发展需要了,因此,我国座椅企业应当加大在座椅的结构设计、材料、生产工艺、软硬件等领域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寻求在这些领域的技术突破,做好新技术的储备工作,以应对未来座椅技术的竞争。
本文来源于AutoNewTech,仅供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